昨天,想必不少市民都冻着了。原来,根据天气预报,昨天的最高气温将达24℃,于是许多人穿着单衣就出门了。结果,当天最高气温仅16.8℃,且阴雨连绵,寒意阵阵。这下市民们纷纷吐槽,有人戏称自己被“冻成狗”。
天 气预报失准,其实并不算新闻。天气系统是极其复杂的,其走势虽有规律可循,仍然有很大变数。从气流、风速、太阳活动再到测算方式,任何因素有变都可能使气 温随之变化。前一阵还有新闻说,因卢布贬值,俄罗斯将减少对气象研究的投入,从而影响我国对北方天据分析的准确性。
对预报失准,市民通常是理解的,差个一两度,或预报没雨却下了点雨,皆可接受。不过,此次误差高达7.2℃,创五年来之最,严重影响到日常出行,那就难怪市民抱怨了。
当然,我相信上海气象局能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不过窃以为,气象局还能做得更多些、更好些。简单说,就是要加强与普通市民的互动。
科 技不是万能的,天气预报不可能永远准确,出现误差,甚至像这次的较大误差,概率上不可避免。分析导致误差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是气象学家的事。而市民更 注重直接后果——今天是冷是热?阴天还是雨天?适合洗晒吗?如果天气预报错了,市民们就要、吐槽,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达。
面对这种情绪表达,作为发布方,应该做好疏导和安抚工作。首先是认错并道歉。2010年4月,上海气象局曾出过误差7℃的预报,但很快承认失误。其态度值得肯定。
至于道歉,态度要诚恳,方式则不妨灵活些。例如,根据微博、微信四川挖出50米大蟒蛇的特点,上海气象局的官微完全可以卖卖萌,以自嘲口吻来描绘此次失误,回应市民吐槽。它还可以制作深入浅出的图表,给以直观印象。总之,专业人士应放低身段,接接地气。
鉴 于天气预报的失准无法根除,笔者,气象部门应创建类似的“危机公关”方案,以备不时之需。平日里,也要多与市民沟通,让看到气象部门是如何工作 的。实际上,为提高预报准确率,上海气象局近年来付出了诸多努力,例如从2009年起区分了市区和郊区的气温,予以特别提醒。这些是需要让市民看见的。很 多时候只要看见了,就能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