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地方特产,也许大家并不陌生,因为某地特产就相当于该地的一个名片,比如提起新疆特产,人们就会想到哈密瓜等,提起天津特产
说到地方特产,也许大家并不陌生,因为某地特产就相当于该地的一个名片,比如提起新疆特产,人们就会想到哈密瓜等,提起天津特产,人们就会想到狗不理包子等。然而,提起上海特产,你会想到狗屎糕吗?
有报道称,一些网友在上海城隍庙、虹桥机场等附近的商店里买到过这种名为“狗屎糕”的点心,不过,其中多数人并非上海本地人,而是托人或自己购买“狗屎糕”带回家。
这种名为“狗屎糕”的糕点由一个麻布口袋包装,包装上写有“上海特产”“上海风都食品”字样。在外包装悬挂的标签上,写有“吃狗屎糕,屎运”的广告语。
而多位上海网友明确表示,上海特产中根本没有“狗屎糕”,上海话中也压根没有“屎”字一说,上海人只有“狗污”的说法。
对此,上海市闵行区市场监督局的相关工作人员称,根据以往监管经验,对“上海特产”还没有一个具体的规范或释义,因此比较难以界定“狗屎糕”是否违反相关标识标签。“如果消费者对该产品有质疑,可以通过投诉举报平台反映。”
工商部门也表示,工商主要对产品的商标等标识进行管理,但“狗屎糕”只是商品名称,“上海特产”也只是外包装上的标识,并不属于商标,并且上海特产目前也没有相关的标准,没有标准也就无从认定它究竟是不是违规。
10月25日,《新闻晨报》报道称厂家打算停产,除此之外,狗屎糕的生产厂家——上海风都食品有限公司并未对此事公开发表声明。
10月23日凌晨,《青年报》率先以《狗屎糕成了上海特产?》为题将上海狗屎糕自诩为上海特产一事公之于众,引发了网友围观,并被网易、中国网、人民网等大型门户网站纷纷转载。
微博用户“天天看上海”和微信号“上海大叔在线”进一步将此信息传递到微博和微信平台,扩大了有关狗屎糕自诩上海特产一事的途径。
从“周末谷尼舆情监测中心”微信大数据平台“新微邦”数据显示来看,与微博、微信相比,当日有关上海狗屎糕这个话题的新闻关注热度比较高,当日有关该线日,随着关注此话题数量的增多,热度也进一步提升。
从关注内容来看,不少仍在转发《青年报》的报道,促使该话题引发了进一步的讨论,比如《“狗屎糕成上海特产”“特产认定机制”》《“狗屎糕”冒充上海特产不妥》《“狗屎糕”成“上海特产”岂止是身份问题?》等评论陆续出炉。
“新微邦”数据显示,当日有关该线日,《新闻晨报》发文《狗屎糕充当“上海特产”被质疑,厂家打算停产》,文章被多家转载,引发又一波的热议。但相比前几天,关注热度相对较低。
网友“寒江雪BGQI”:粗俗不堪的名称和不知何物的东西,真令人恶心!也有脸称特产公然叫卖,这些骗子实在是疯狂极了!
网友“一片在眼前”:相关部门对“地方特产”要有严格的界定,还要有特殊标志,同时要将其,以防商家投机取巧、消费者!
《工人日报》称,目前“地方特产”的认定标准和依据不明确,所以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根据一件产品出现的时间长短来判断它是否属于某地的“地方特产”。
从法律角度来说,“××特产”并不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也并没有明确定义,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叫法。这就意味着如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在其产品的包装上没有虚假的商品原产地,并且按照标明了真实的内容,那么即便“狗屎糕”出现时间只有一年、一个月甚至是一天,自称为“上海特产”并不能算违法违规。
《晨报》认为,为了防止一些假冒伪劣产品损害一个地区地方特产的形象和信誉,可以以地方条例的方式,给“地方特产”一个法律层面的定义,对纳入地方特产名录的产品,给予法律层面的。而这就需要对地方特产的评选标准、入选条件等给出明确的标准和依据,并且建立评选和淘汰机制,让其有标准可循,有法可依,才能避免如今“狗屎糕”所带来的尴尬和纠结。
网评论称,狗屎糕说到底就是商家一种自说自话的符号互动,试图利用“上海特产”的符号价值来进行商业营销。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看点就是卖点,注意力就是生产力”;狗屎糕尽管用词粗鄙、不雅,却能够通过“不走寻常”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江苏常熟的叫花鸡,名字都不大好听,却能够通过美食本身的魅力打动一个又一个“吃货”,成为地方特产的经典代表。就此而言,狗屎糕并没有原罪,只要能够征服消费者的味蕾,狗屎糕依然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将狗屎糕穿凿附会为“上海特产”,则是一种的炒作。
狗屎糕成为上海特产身份之所以引起热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狗屎糕这个俗气的名称和特产这个特殊的身份。
何谓“特产”?百度百科解释为,是指某地特有的或特别著名的产品,有文化内涵或历史,亦指只有在某地才生产的一种产品。
根据此解释,“狗屎糕”既然是“上海特产”,就应该是上海特有的或是上海著名的产品,可是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对于“狗屎糕”,上海人既不认识也不认可,并且“上海话词典里找不到‘狗屎’的叫法,上海人只有‘狗污’的说法;上海话也没有什么‘狗屎运’的说法”。
其实,类似情况在各大旅游景点尤其常见,比如早前就曾有对江西当地的一些特产超市进行调查,发现很多毫无地方特色的产品打出“江西特产”的旗号,所谓的野果“果”“红军果”,其实就是桃子、李子制成的蜜饯,各种鲜花饼更是成为多地特产,很多游客都分不清到底哪里才是正了。
从上述有关特产的定义来看,地方特产往往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而现实生活中,随便一种商品,前面加个当地的地名就当作特产来进行销售,当然,该类商品戴上特产后,其售价也会更高一些,这也成为了部分不良商家谋取利润的手段。但此种做法恰恰失去了特产原有的意义。也有上海网友直言,这样的所谓“特产”简直就是对上海文化的!真的绝对不能忍!
“地方特产”不该由商家自说自话,甚至让冒牌的“特产”毁掉真正的“特产品牌”。希望相关部门能尽快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特产认证机制,并予以实施监管,这样才能合理地消费者在花钱的情况下,买到真正的当地特产。梦见杀人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