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报》1月26日文章,原题:中国雾霾损害经济和健康本月中国广大地区的雾霾已引发代价不小的连锁反应。华北各地航班被取消、工厂关闭,蜂拥而至的患者令医院人满为患,内大部分高速关闭,市民尽量不要外出“就对经济的影响而言,这些应急措施无异于一场”,苏格兰皇家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高易表示,“是痛苦不堪的。”
居民把污染的危害戏称为“咳”,上海环保局用女孩大哭的形象通报恶劣空气质量。但经济学家说中国的雾霾不是玩笑。随着污染,中国为生产力下降和健康问题付出的代价正急剧上升。亚洲开发银行和大学近期公布的报告称,世界10大污染城市中有7个在中国。居民(音)经常带2岁的儿子去医院治慢性鼻腔感染,张在拥挤不堪的儿童医院内说:“肯定与污染有关。”
中国的雾霾危机与上世纪50年代伦敦和的并无不同。呼声最终带来更清洁空气和更严厉的环保。透过最近的回应,人们对开始以更公开方式解决污染问题感到乐观。不久前中国还不情愿用“污染”一词,而是称之为“雾”。但压力与日俱增,令决策者难以对许多大城市的空气置若罔闻。
1989年至今中国经济已增长30倍,并在此过程中成为全球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这正是中国环保政策的矛盾性。塑料购物袋被逐步淘汰,太阳能热水器产量大增,北方省份计划打造“绿色长城”与此同时,这个国家仍高度依赖煤电厂,而人们开始热衷汽车令问题更加复杂化。综合效果就是挥之不去的空气污染。这种危机并不局限于几个主要城市。对中国500个城市空气质量的调查发现,仅有不到1%达到世卫标准。随着污染数据更公开,忐忑不安的中国正尽其所能自己。空气净化器销量激增,节能产品的上市公司股价迅速走高,药店和网店销售的口罩几近脱销。“很难为此感到开心。我们是在发灾难财的商人”,某网店老板潘峰(音)如是说。(作者大卫皮尔森,王会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