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公告
  • 联系我们
  • 地址:湖北武汉三环科技园
  • 电话:159116031100
  • 传真:027-68834628
  • 邮箱:mmheng@foxmail.com
  •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今日快讯
  • 范围经济视角下的融合
  •   摘要 本文以无锡广电新闻中心几年来在融合方面的实践探索为例,从传媒经济学的角度,剖析范围经济视角下融合的竞争优势与面临难题,并给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为融合发展提供和借鉴。

      关键词 范围经济;融合;无锡广电新闻中心;实践探索

      新技术的不断革新,逐渐打通了不同间的技术壁垒,以互联网、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新对传统的冲击日渐深远。出于和发展需要,传统与传统之间、传统与新之间的融合渐成潮流。

      去年以来,融合得到了国家高层的鼓励和引导,不同传媒机构之间或者传媒机构内部的交叉、跨界、渗透和融合将全面加速。

      无锡广电集团几年前就进行谋划部署,辟新闻中心为试验田,进行“前端一体,终端多元”融合的探索实践。本文试从传媒经济学的角度对此进行剖析,为其今后的健康发展及其他的融合发展提供和借鉴。

      一、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产业融合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从最初的3C融合,计算机(Computer)产业、通信(Communication)产业和消费电子(Consume Electronic)产业的融合,扩展到电信、电视、互联网以及其他信息通信业方面的融合,如今在金融、物流、能源乃至制造业等领域也初步展现。

      与其他产业融合相一致的是,融合的经济动因,说到底是对获得范围经济的现实期待。何谓范围经济?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规模经济。因为规模经济只产生于单一产品生产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而范围经济表现在,单个企业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的生产成本,低于这些产品分别由多个企业生产的成本总和,它是建立在多样化经营基础上的规模经济,体现的是多元化的思。如果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传媒机构做强做大,追求的是规模经济,如今全多元化运作,则是向范围经济要竞争力,以此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无锡广电集团新闻中心的融合采取的是有节奏、渐进式的步骤,分三步走:2009年,新闻中心从总编室剥离;2012年,新闻中心对新闻频率、新闻综合频道、太湖明珠网的时政报道资源进行整合;2013年,新闻中心全面整合频率、频道资源,开始实体化运作。通过资源重整,部门重组,流程重塑,告别以往单门独户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和管理方式,形成“前端采集一体、终端发布多元”的现代流程,以编辑部为核心,以全节目部门为主体,依托“智慧无锡”、“@无锡博报”等新群多点布局的融合型新闻架构日渐成熟。

      二、范围经济的竞争优势

      范围经济的竞争力有以下几个来源:一是能够获得生产协同效应,如提高人员和设备的利用率,通过分摊间接费用和批量采购原材料等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可以获得销售协同效应,通过各个业务部门共享仓库、广告和商誉等,降低流通费用;三是可以获得投资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等。具体来讲,其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成本优势

      主要表现为分摊固定成本、降低变动成本。分摊固定成本主要表现为分摊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降低变动成本,主要表现在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

      (二)差异化优势

      差异化是指企业提供产品的多样性,包括质量、功能、外观、品种、规格及提供的服务等,这种多样性能使消费者认同该产品并区别于其他企业提供的类似产品。范围经济形成的差异化优势特别明显,差异化满足了顾客多样化、个性化、差别化的需求,也是企业寻求范围经济的出发点和追求的目标。

      (三)市场营销优势

      在内部建立的营销平台上,利用原有的渠道销售多种产品,还能更好地利用企业已经形成的品牌优势,为新产品开拓市场,使消费者更容易接受,也对跟进者形成巨大的进入障碍。

      (四)技术创新优势

      首先,对范围经济的理解和受益,使企业管理层对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更加重视;其次,范围经济利益的驱动可以导致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持续的创新活动将使企业在应用新材料、采用新工艺、培养创新团队、加强市场调研等方面获得突破,最终将形成企业强大的核心竞争优势。

      (五)抵御风险的优势

      范围经济在成本、差异化、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获得竞争优势,增加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强化了企业的新陈代谢和互补性,尤其是对于受季节性影响较大的企业。

      三、实现范围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集约资源,增加产量,降低成本

      对于无锡广电新闻中心来说,整合后形成的范围经济,最直接、显见的优势是新闻产量增加、成本降低。日本学者植草益认为,范围经济效益意味着追加新的产品或劳务进行联合生产要比单独生产的成本低。事明,2013年新闻中心资源整合后,所爆发的能量是以前难以想象的,以原频率、频道团队为主的基本力量,在保质保量完成原有制作节目的基础上,还完成了以下新闻产品:

      2013年5月,在江苏省首创六位一体大型政民对话节目《政风面对面》,仅从集团抽调3人专职,其他均依托各,实现周三的直播,时长60分钟;周五《无锡新周刊》半个专版;周六电视直播、网络直播、微博直播和“智慧无锡”手机客户端直播,时长各60分钟。

      2014年7月,在未增加人手的前提下,在中心内部采用劳务稿费支出形式,鼓励各岗位兼职轮岗,开设日播电视节目《新闻午间道》,时长30分钟。

      打造全天候新闻流。为新闻格式化注入充沛新闻流,新闻产量成倍增加,为全天整点和半点的《937快报》提供更高频次和更高质量的现场连线报道,确保格式化新闻全天的高质量运行。

      每日推送微博、微信、“@无锡博报”、新闻客户端资讯上百条。

      (二)有利于集中资源,整体联动,完成系列规模报道和新闻行动

      新闻中心对重大主题宣传实行统一策划、全采集和多元发布,新闻频率、新闻综合频道、新周刊、“@无锡博报”、“智慧无锡”等根据各自特点有计划推进,一个主题,形式多样,形成融的报道格局,有效提升了重大主题报道的价值和引导效果。自2012年以来,在完成日常新闻报道的同时,新闻中心每年推出二十余项重大主题宣传和全新闻行动,广受好评。

      (三)有利于共享资源,包括知识和经验、新闻题材和线索、节目品牌和人力资源的共享

      《政风面对面》脱胎于原新闻频率2000年与无锡纠风办、文明办联合创办的《行风热线》直播节目,2010年电视开始介入,2013年升级,六位一体、多元,开创全新模式。电视主播在发声,主持在电视亮相,“@无锡博报”小编客串电视节目新评论员……各、各部门人员的流动、跨界和换岗,使栏目品牌、主持人品牌影响叠加,效益倍增。

      四、面临问题及解决对策

      难点一:融合&分工的矛盾

      问题:融合会否消灭分工?融合能否提高效率?会不会降低专业化水准?

      从经济学角度看,社会发展的标志之一是出现了分工。社会越发展,分工越细化、专业化,由此带来效率的提升。而作为分工的反向运动—融合,能否提高效率或更有成本优势,至今尚无明确理论依据。

      在新闻中心融合的操作实践中,最显见的融合,也是曾被寄予厚望的全记者,除了在某些重大场合,比如远赴伦敦奥运采访、在重大突发现场大显身手外,在日常的新闻运作中,或因个人能力参差不齐,或因工作强度太大,一人兼多职的全能记者并未如期出现。前期采访大多还是采用记者、电视记者组档外出、各司其职的模式。而且,在融合初期,记者新闻产量较之前大幅减少,也让人怀疑融合的效果。

      对策:多手段鼓励“全能记者”,编辑部分工细化专业化。

      分工和融合究竟何解?胡永佳在《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一书中提出,产业融合并不是取消分工,其实质是产业间分工的内部化。当融合与分工处于同一层级时,此消彼长,为对立关系。但在不同的层次,融合与分工可以同存;而且,融合在消灭了本层次分工的同时,往往会带来其他层次更多的分工和专业化。

      有了这个理论,新闻中心融合与分工的矛盾即可迎刃而解:、电视、新实现融合并不是要取消分工,而是让分工在内部进行—有些层面要分,而有些层面要融。究竟是哪些层面能分,哪些层面能融?显然,要取得范围经济的最大效益,为节省人力、提高效率,应该尽可能鼓励各个媒介在新闻采集这个层面进行融合。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可以通过以下办法加以克服:调整内部考核机制,运用收入杠杆,鼓励记者一体多采;加大前期岗位的轮岗力度,加快部门之间的流动,让记者熟练掌握电视各项技能。

      至于因前期融合而受到影响的专业化水平则由后台体系弥补,即编辑部层面的内部分工必须深化、细化和专业化,培养一支专家型的编辑队伍,每位编辑对本媒介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熟练的掌握,在这基础上实现协作共享,建立统一的新闻共享平台。有融有分,融了再分,才是“前端采集一体、终端发布多元”的要义所在。

      难点二:个性&共性的关系

      问题:不同怎样实现快捷共享?又如何体现个性?

      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媒介融合可以进行各种形态的信息,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介相互渗透,媒介与媒介之间原先不可替代、泾渭分明的特性和界限逐渐变得模糊。但在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中,的多样性是必不可少的。多种与样态之间要达到一种相互制衡的结构状态,才是健康良性的生态系统。事实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便捷。一般化的信息已经非常容易获取,个性化需求成为影响人们选择渠道的重要因素。

      在媒介融合下,多样趋同的样态,在一定程度上了媒介系统样态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协调性。而且,为追求融合的效益,在这进程中有可能以较弱势一方的媒介特性为代价。比如,在与电视两个传统的融合进程中,由于得不到重视和充足的人力配备,往往会照搬电视的新闻,由此带来新闻发布的趋同性,以及特性的缺失。

      对策:统一生产工业化、标准化组件外,须嵌入自身核心部件,实现多元组装。

      就工业经济而言,范围经济产生的一个重要成因是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具有多种组装性能,从而增加生产批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这些批量化的工业组件构成了产品集群的共性。

      对于传媒产业来说,融合产生的批量化工业组件即是全记者一体化采集的新闻快讯类产品,最新、最快、最及时的报道。但在提供共性新闻产品的同时,按照分众化,还要通过个性化的新闻产品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

      在全生产流程中,可制定相对统一的标准,一是让这些组件能够适应不同形态的媒介要求,更加方便地实现相互嵌入;二是能根据各个媒介的特点和受众的需求进行重组和分装。

      同时,各要大力倚仗编辑的力量,生产自身的核心部件。这些核心部件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更详实的背景链接,是数据解读,是图片,是音效,是不一样的观点,是个性鲜明的主持人……但说到底,核心部件就是人,是强大的多生产平台中的“大脑”—编辑。对于融合状态下的编辑来说,最大的变化是从被动转为主动,从后期加工转为提前介入,从新闻生产线上的后道执行者转换成为前后道生产的指挥者,对新闻进行策划,开出采访菜单,指挥记者前期采访,全程实现对记者的“后台支援”。

      难点三:最大规模&最佳规模的选择

      问题:规模是越大越好吗?如何确定最佳规模?

      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中,都存在着适度规模的问题。

      一般而言,企业越大,支付的工资越高。根据美国统计署的数据,超过500个雇员的公司,其工资水平比小公司平均高出35%。其次,企业规模越大,对员工的激励就越困难。信息在各个部门间的传递容易失真,从而增大生产、管理、决策的交易费用,导致决策失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展,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将越来越复杂,信息的交流和对员工的激励越来越困难。

      所以,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有时规模大反而会增加有效管理的难度,增加企业内部交易成本。范围经济也是同理。

      范围经济的目的是创造利润。媒介融合并非只是想打造一个看上去庞大的传媒帝国,更深层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赢利能力和利润率。需要注意的是,追求范围经济所导致的传媒组织的规模必须适度,必须综合考虑技术、市场和管理各方的制约因素,将融合规模控制在能够掌控的范围之内,否则管理成本过高会危及传媒组织。

      总而言之,融合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正在进行、不断探索的过程。很多融合还处于较低层次,只对各种资源作简单的叠加,并未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但是,我们相信,深度融合后迸发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在市场营销方面的新赢利模式等,必将给传媒产业带来性的飞跃。

      (作者单位:无锡电视集团(台)新闻中心)来源视听界)

币安app官网下载